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

201205-2219:40棒 琦君


琦君

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
跳转到: 导航, 搜索
琦君1917724日-200668日)本名潘希珍,又名潘希真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,台灣當代文學作家。琦君的作品以散文為主,亦涵括小說、評論、翻譯及兒童文學,其作品曾被翻譯成英、日、韓等多國語言。

生平

  • 1917年,出生於浙江永嘉縣瞿溪鄉,小名春英,童年在農村度過,上有兄長一位,因親生父母早逝,兄妹倆就過繼給伯父,由伯父潘鑒宗與伯母葉夢蘭扶養長大,潘父與潘母即是琦君文章中所提到的父親與母親。
  • 1921年,開始受教於家庭教師葉巨雄,研讀詩經、唐詩、孟子、論語、唐宋古文等中國古典文學數年。
  • 1924年,唯一的親哥哥在北京因病過世。
  • 1928年,舉家遷居杭州。1930年,考入弘道女中。
  • 1935年,發表第一篇散文《我的朋友阿黃》於「浙江青年」雜誌。
  • 1936年,進入之江大學中文系就讀(之江大學後來歷經整併,最後併入現在的浙江大學),大學期間,受業於詞學大師夏承燾門下,飽讀中西文藝作品。「琦君」筆名的由來,是因夏承燾老師取「希世之珍琦」的「琦」字來稱呼她,再加上「君」字的敬稱。
  • 中日戰爭期間,父親潘鑒宗與母親葉夢蘭接連因病過世,琦君遂成潘家支柱。
  • 1941年,大學畢業,任教於上海匯中女中。1943年,返鄉任教於永嘉縣中(今溫州二中)。
  • 1945年,抗戰勝利回杭州,任教於母校之江大學,兼任浙江高院圖書管理員,而後轉入蘇州法院擔任機要秘書,開始了往後數十年,在司法界與教育界並行的工作。
  • 1949年,隨國民政府來台,擔任高檢處書記官,之後轉任司法行政部編審科長。同年,發表來台後的首篇散文「金盒子」於中央日報。
  • 1951年,與李唐基結婚,兩人育有一子。
  • 1954年,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《琴心》。
  • 除了從事司法工作,這幾十年間,琦君也在學校兼課教授國文,如淡江英專(淡江大學)、世界新專(世新大學)、文化學院(文化大學)中興大學中央大學等學校。
  • 1969年,自法院退休。
  • 1977年,隨夫留居美國。1980年,自美返國,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。1983年,再隨夫留居美國。
  • 1999年,以《煙愁》入選「台灣文學經典三十」。
  • 2001年,返回故鄉-浙江永嘉,參加「琦君文學館」開館典禮。
  • 2004年,與夫婿返台定居於台北縣淡水鎮。
  • 200667日凌晨445分病逝於台北市和信醫院,享壽89歲。
  • 琦君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章、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、新聞局優良著作金鼎獎國家文藝獎散文獎。琦君的散文多次被選入台灣的中學國文課本,小說《橘子紅了》曾被台灣的公共電視台改拍為電視劇。
家人
  • 生父:潘國康(農曆1886330日-1918529日)
  • 生母:卓氏(農曆189229日-1921923日)
  • 伯父:潘鑒宗(農曆188266日-193866日)
  • 伯母:葉夢蘭(農曆18811212日-19411127日)
  • 兄:潘長春(農曆1914523日-1927223日)
  • 另還有一位異母的妹妹潘樹珍(1933年-),由她的二媽所生
  • 夫:李唐基(1921年-)
  • 子:李一楠(1956年-)

[编辑] 作品評價

夏志清先生曾說:「琦君的散文和李後主李清照的詞屬於同一傳統,但她的成就、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。我真為中國當代文學感到驕傲。我想,琦君有好多篇散文,是應該傳世的。」(這是1974爾雅出版社出版書目時夏來信之評價,而在當年該社就為其出版《煙愁》。)他以為《一對金手鐲》、《髻》這些文章,早該取代朱自清的《匆匆》、《背影》成為中學教材,甚至列入「諾貝爾文學獎」毫不遜色。琦君謙虛地說:「我這個是土作品。」夏說:「土有土的好處。」琦君的作品,在現今包括中國在內的華文界甚具影響力。

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-相同方式共享 3.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,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。(请参阅使用条款
Wikipedia®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;维基™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。
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(c)(3)免税、非营利、慈善机构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